本文目录一览:
- 1、有关项羽的英雄事迹
- 2、谈谈西楚霸王
- 3、传奇私服如何卡倍攻
- 4、谁有关于项羽的事迹和评价?谢谢
- 5、FC西楚霸王(丝路传奇)为什么不能对话,我按了AB两键都不行,能帮忙解诀一下吗
- 6、项羽生平事迹概括300字
有关项羽的英雄事迹
项羽的英雄事迹:
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
汉元年八月,齐、赵诸侯叛乱,项羽率军前往平乱,听闻刘邦已定关中,非常愤怒,封郑昌为韩王,派其前往阻挡刘邦,令萧公角阻击彭越。
彭越击败萧公角后,张良伪作韩王书给项羽,说刘邦只想得关中,不会向东用兵,又伪作齐王、梁王书给项羽说齐王准本和梁王齐心协力灭掉楚国。
于是项羽放心攻打齐国。项羽征召九江王英布,英布托病不出,派遣手下将领只率领几千人前往,项羽因此怨恨英布。
汉二年冬,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引兵会战,被项羽击败,田荣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杀死。项羽烧毁齐国房屋,将降卒全部坑杀。
把掳掠的男女老幼全部迁往北海,死伤无数,齐国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横趁机收编齐兵数万反攻城阳,项羽久攻不下。
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有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项羽听闻后,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刘邦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宝美人,大摆宴会。
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刘邦逃往下邑,收集败亡散卒至荥阳,各路败军先后前来会合。
萧何也发动关中没有登记在册的百姓前来投奔刘邦,刘邦因此军势得以重振。项羽乘胜来战,无法取胜。刘邦彭城大败后,诸侯反叛刘邦,归附项羽。
汉三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
扩展资料: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打败了秦朝进入关中。项羽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其中包括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包括秦朝名将章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等。可惜的是这一分封并不合理。
分封后不久就发生了叛乱,项羽忙于平定齐地叛乱而无暇顾及刘邦,为日后楚汉争霸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谈谈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项羽由吕良伟饰演,汉王刘邦由张丰毅担纲,他们的另一半由关之琳和巩利出任。这出经典的英雄史诗、美人悲歌征服了银幕之外的万千观众。挥泪之余,“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楚声绕梁不散,项羽的铁骨傲汉的形象,心怀包容天下,胸襟满载柔情,即使是易安居士也禁不住挥毫咏叹,又何况古往今来的逸士羽客校书巾帼?相反,城府极深,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好色贪淫,甚至抛妻弃子,无视骨肉,扬言同项羽分父亲肉汤一羹的刘邦,极卑鄙,极猥琐,极无赖,极惹人反感!千载以来,无人不爱惜项藉而击节高歌,百世于兹,谁个不唾弃刘季而嗤之以鼻(除非刘氏贵族抱着“高祖”而自慰)?
然而,人民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吗?历史为什么竟选择了卑猥无赖的刘邦而舍弃了义薄云天、侠骨柔情的英雄项羽呢?为什么英布、彭越、陈平、韩信……一个个离开霸王阵营而投奔汉王麾下?为什么张良、萧何、樊哙、纪信……一个个为汉王而肝脑涂地,舍死忘生?为什么三秦困巴蜀刘邦依然陈仓突出?为什么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竟然要与刘邦划鸿沟而治?为什么韩信假王而汉王仍能驱逐天下?为什么威霸天下的项羽竟然怀疑他唯一的谋臣而将他遣散?为什么……
是历史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歪曲了历史?
太史公的《项羽本纪》,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通鉴》,笔法和语调,同情和严谨,经世与艺术……到底要不要来个清算?有感而作,并非笔伐刘项。
一、身世比较
刘邦这人在史书上的介绍不见得有多好,《史记》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喝酒赊欠酒钱就叫做“贳酒”——翔锋注)”,即使是《汉书》,也原文照录这几句文字。这样的人,在见到秦始皇的感叹居然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①如果是今天的无赖,发出如此感喟,得到的必是旁人的嘲笑无疑。就是这么一个“原来不读书”的刘邦还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后来的岳父吕公的好感,并将女儿吕雉嫁给他。
班固身为刘汉王朝的史家,他对太史公的《史记》有自己的看法,不少被受太史公推崇的人物,到了他的笔下都失去了光环,甚至有所贬抑。但是,对于高祖皇帝的身世来历及早年事迹,他并没有给以隐瞒,或者过多的“讳”。如此说来,上述资料自当属实,后世司马光在《通鉴》也“照单录取”。
项羽,是个贵族,楚国名将之后,“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①。关于他的早年事迹,有两件值得注意。其一,学书不成,学剑,也不成。项梁,他的叔父大怒,问他意欲何为。他说:“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①项梁感到惊奇,认为他有志气,于是教授他兵法,项羽大喜,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知其大意,又没有再深入钻研了。其二,就是他也看到了秦始皇,当时他的名句和刘邦差不多,甚至更为壮烈:“彼可取而代也!”①
两人的早年记载,《史记》和《汉书》是一致的,我们看到,说好一点,他们是有志气,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或者是“做白日梦”!但是自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刘邦有诈术、权变——智谋也,项羽豪气逼人,并且“力能扛鼎,才气过人”①——武力也。一个是平民无赖,酒色之徒;一个是贵族之后,武壮无敌。这些身世差别,当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后来在政治上、战略上、军事上以及用人机制、组织管理政权诸方面的较量了。
二、伐秦岁月(入咸阳的武功)
楚怀王阵营的战略(不一定是由他本人制订的)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先前陈胜的军事措施:分道进攻秦朝。虽然项羽是在宋义军中,被削弱了一部分统军权力,但是宋义却没有乘机完成楚怀王交给他的任务:彻底削弱项氏的影响。这个观点在《史书》和《汉书》并没有明言,但是我们多少得到一些暗示:项氏本是拥立楚怀王的首立者,项梁一死,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这一记载显示了楚怀王对项氏的不放心。及至后来,项羽雄霸关中,打算自己称王,于是大封诸将为王,遥尊楚怀王为“义帝”,后来又暗中杀死“义帝”。前后呼应,楚怀王让宋义担任最高军事长官应该是出于削弱项氏的目的来考虑的。故此,宋义按兵不动,其深意不言而喻。由于宋义并没有对项羽作出“最后一击”,在诸候大难当前时,项羽坚决果断地杀死宋义,夺回全军的指挥权。在其后发生的“巨鹿之战”中,楚军破釜沉舟,九战秦军,大捷。《汉书》是这样记述的:“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几乎是原文照录《史记》,只是少了一个“羽召见诸侯将”中的“召”字。所以咬文嚼字如斯,只是为了显示:在太史公和班固的眼中,项羽的伐秦武功都没有被埋没!
项羽部队阻挡了秦朝的主力是不容置疑的,秦朝大将章邯的归降又为他带来了二十万降兵。这是更大的武功,只是项羽在这里显示出他“弱智”的处理方法:坑杀全部降兵。秦的暴政有目共睹的,秦军士卒即使在灭六国中与诸侯军士结怨颇深,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血腥的复仇火焰应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的缓和或者消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秦的暴政并非只是针对六国诸侯的人民,而是覆盖全国范围的人民。秦军将士同样是暴政的反对者,至少也是怨恨者。项羽没有团结,改编这支军队,而是好像当年坑杀赵兵四十万的白起一样行事,的确失去了民心。可是,直至现在,还是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历史选择的天平这时候即使还没有倾向刘邦,但绝对开始偏离项羽了。与稍后在咸阳“约法三章”的沛公刘邦作个对比: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且“余悉除去秦法”②。刘邦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关中的民心,这对他后来突出陈仓,消灭三秦王,据守关中,甚至以此为都城奠定了一定的民望基础。
鸿门宴后,项羽入主咸阳,再次犯了更大的政治性错误:“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③
参照物:唐朝李渊入关中长安,其时的长安与此时的咸阳在地理位置上相当接近,李渊进驻长安后,没有作出像项羽这样的举动;后来的黄巢、李自成等人,就几乎成了第二个项羽。李世民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项羽的残暴与秦无二,起码在关中人民看来的确如此。
这样一来,在谋建都城的问题上,项羽的第三句名言就出台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②有一儒生,姓韩,他应该是个敢言之人,在霸王面前,讥笑他:“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②项羽当然杀他没商量。所谓“沐猴而冠”,原意是即使外貌相似,本质却改变不了的意思,可是用在项羽身上,应该就是没有远见,小家子气。历史当然不会选择不以天下为家的君主了。举举例子吧,刘邦没有将沛县作为都城,李世民没有,赵匡胤没有,朱元璋也没有,甚至,呵呵,举个现代的例子吧,毛泽东更没有!试考察,项羽这一决定是有着秘密目的的,他向外的扬言未必是真意。彭城,在徐州,是项氏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楚怀王当时正在彭城称尊!他是在项梁战死后,由盱眙迁至该地的。项羽尊怀王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后,下一步是:取怀王而代之啊!他怎不回“故乡”呢?令人费解的是,他怎么会将毫无威胁作用的放牛娃看作假想敌人!要知道实力比楚怀王强得多的诸侯大有人在,如魏王豹、赵王歇、常山王张耳、齐王田都、九江王英布……不胜枚举。如果我的分析有错,那么项羽真的如韩生所说“沐猴而冠”了。
三、鸿门宴会
自古王朝更替,每到某一时刻,必定会由官方制造出某些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为了证实谋取天下的领导者的确是“受命于天”,统治全国的事实在神话传说中得到了有效的证据,黎民百姓在得到某些统治手段的改良后,也乐于接受这些“天命论”。刘邦斩白帝之子(蛇)起兵的传说,就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的。东汉末年的应劭在《史记集解》中一语道破:秦国祭祀白帝,以他为自己祖族的保护神,刘邦斩杀幻化为蛇的白帝之子,就是说汉朝取代秦朝是天命所归。其后的众多王朝开创者无一不效法而行,只是偏偏被某些历史学家攻击为“封建迷信”。其实,细心分析之,就可以得出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姑称之为“王朝天命论”,它是一种旨在维护其合法统治的重要措施。
刘邦聚众起兵后,进一步完善他的“天命论”:立黄帝祠,自封为赤帝之子,他斩杀了白帝之子,神秘的传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信仰。不过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刘邦在为黄帝立祠的同时,又有祭祀蚩尤的举动。蚩尤是黄帝时期的敌对势力,为东方九黎族的首领,相传又是南方苗人的远祖,即楚国的远祖。刘邦有这种举动,说明“天命论”极有可能不是他起兵之初就产生了的。据这些资料显示,立黄帝祠,祭蚩尤于沛廷,是“天命论”和团结东方诸侯和南方楚人的政治行动(上世纪的某一天,新中国建立前,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祭祀大典中,毛泽东及朱德不是也有如斯举动吗?只不过,他们没有“斩白帝之子”罢了)。
与项羽分道入咸阳,刘邦基本上没有遇到强大的秦朝兵团,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抵抗力量。他在高阳得到谋士郦食其,这是沛公阵营的第一个来自秦朝的知识分子,“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又在上演。不过,刘邦最终对郦生的礼遇和同时期斩杀二十万秦兵的项羽相比,我很是奇怪一个无赖为什么对知识分子尚且礼遇有加;另一个自命“万人敌”的来自贵族世家的项羽表现出来的举动竟然如此“弱智”?没有采纳韩生定都咸阳的建议,反而将他处死,更甚的是坑杀秦军二十万。两相对比,读者已经能够预料他们的未来。
刘邦入咸阳,在雒阳东失利,转而攻击南阳,南阳守将退守宛城。刘邦打算绕过宛城,张良出来劝谏了,他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②刘邦采纳,围困宛城,宛城守将投降。此后,刘邦部队一路西进,沿途郡县大多投降,及至攻克武关后,秦朝丞相赵高杀二世,希望和刘邦裂土“分王关中”,刘邦不答应。赵高为子婴诛灭后,秦朝组织兵力,作最后一次反扑。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再次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张良说:“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②秦将果然有意讲和,沛公准备答应,张良在旁边又说:“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怠懈击之。”就是在这样的战术决策上,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纳张良等谋士的建议,秦朝的最后一战最终溃败。
进入咸阳后,“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资治通鉴•卷第九》)。他的同襟樊哙劝阻他,刘邦起初不听,张良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②我觉得“助桀为虐”与“沐猴而冠”更甚,“忠言逆耳”和“良药苦口”没有让沛公成为第二个项羽,采用诛杀的手段来维护权威,这已经不是一个“无赖”的刘邦了!
项羽崇尚“武力”,高高在上;刘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吧,在一次宴会上,那时候刘邦已经称帝南向了,他告诉臣子他的取胜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③采纳智谋是刘邦胜出的显而易见的方面了。
项羽到达武关时,刘邦早已经稳定了关中大都咸阳了。对自己抵御绝大多数的秦军,功勋卓著却反为人后的事实使项羽一时间难以接受,在范增的鼓动下,他摆了一场“鸿门宴”。
鸿门宴的目的很明确,斩杀沛公刘邦。然而,在等待项羽发出号令的最后一刻,他竟然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对项羽深怀好感的朋友多以此来证明他的仁德和善良,不过,我们不需要引用来自刘邦方面的声音,那是敌对的言辞,我们只要看看范增的激动的句子就可以了:“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①太史公对项羽的歌颂超越了任何时代的历史家,也忍不住借范增之口议论项羽一番。
当然,鸿门宴的结果不是偶然的,决定刘邦命运的主要是这三个人:项伯、张良和樊哙。三人中又以张良的作用为最大。他不知在什么时候,结识了项羽的叔父项伯,交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得到项羽准备袭击刘邦部队时,连夜赶到沛公营中,打算解救张良,离开刘邦军营,免受楚军的屠杀。张良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个人性命,而是沛公的事业,私人的交情竟没有君臣关系那么密切,他马上将情报反映上去,然后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见项伯。政治婚姻第一次挽救了刘邦(后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不过已经不再本文讨论之列),项伯接受了刘邦的诚意,还嘱咐刘邦一定要前往楚营道歉,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与楚军为敌。
四、楚汉战争前期
我们先来考察项羽在直接与刘邦为敌前的事迹。
对于先入咸阳者王关中的约定,项羽还存有一定的希冀,就是楚怀王可能会临时改变主意:他应该知道项羽破秦军的战绩。项羽派人向楚怀王请示,可是,他得到的答复是“如约”。谋求自立的“合法”途径遇到挫折,项羽决定强行自命,尊楚怀王为“义帝”“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②,他对众诸侯作出解释:“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②诸侯被分封为王,当然一口答应。但是对沛公刘邦心存忌惮,他和范增讨论后,将刘邦封为“汉王”,置于巴蜀穷山恶水之中,扬言说:“巴蜀一带也是关中地区。”
我们对项羽这一措施没有任何恶意的攻击,反而赞许他终于会使用“智谋”了。
更有智谋的是:将章邯等秦将封为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分关中”②,“距塞汉道”②。
整个战略意图是:进入蜀地后,由于刘邦部队多是来自东方地区,远离故土,加上这个地区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经济比之中原更为落后,是个穷山恶水之地。出入靠舟船和栈道——舟船航行在秦末时期技术上没能达到在大江大河进军作战的水平,栈道就是唯一的出路。刘邦那时候光是应付不断逃亡东归的士卒就够了,何况章邯等秦降将堵塞了他的出路出路?即使刘邦能够举兵东向,也必定要在对付三秦王上虚耗不少时间,等到他完全征服关中时,项羽兵团早应该赶到了。何况,栈道狭小,危险,小分队的士卒刚刚冒出来,章邯等人早就大军压境,逐个粉碎了。
项羽的计划十分有效,刘邦当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抗衡,只好委屈地进入巴蜀地带。不甘心的汉王开始他的旨在克服对手压迫的计划。
第一步,仍然采纳张良的计策:焚烧栈道,表示自己服从“分配”,不再东归。可是,不久之后,他的部队果然就出现大量的逃亡事件。一心想着东归,谋取天下的刘邦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如果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的话,不用项羽前来,刘邦也注定失败了。这个时候,张良已经回到他的韩国故地,不在刘邦的身边。萧何出现了。他在行政上和经济上的协助,是刘邦成功的一大保证。而在军事上,则为刘邦推荐了韩信。
第二步,任用韩信治军。没有韩信可能刘邦也会硬闯而出,不过有了韩信在军事上的训练和指挥,汉军不仅突出陈仓,而且轻而易举就消灭了关中的三秦势力——项羽的桥头堡。出身布衣,“无善行可推举”(《史记集解》李奇语)为小官吏的韩信是个备受欺凌和贫困的折磨的传奇人物,他是来自项羽阵营的。曾经“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很可能是由于他“胯下之辱”事情影响了项王对他的看法,后世的“演义者”都有这种倾向。韩信热心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他转而投奔汉王。同样,他起初并没有得到赏识,甚至“犯法当斩”,在他前面的十多个士卒都已被杀,韩信高声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①萧何,也来自低下阶层,做过小吏,对秦朝法律有一定的认识,他是刘邦早年的好友,听到韩信的高呼后,“壮其貌”①,释放了他,在和他交谈中,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刘邦反映,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还是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后来,流亡事件越来越多,韩信对汉王阵营感到失望,于是逃亡。萧何得到消息马上追赶,将韩信再次推荐给刘邦,这次,刘邦竟然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拜封为大将,统帅全军!出发点是萧何对韩信的赏识以及他本人夺取天下的雄心。
韩信登台拜帅,汉营全军震惊,不可思议啊!刘邦在韩信的一番对项羽及时局的分析后,大喜,相见恨晚之感喟油然而生!韩信对项羽的分析如下:
“项王喑恶叱箢,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①
对于项羽的勇武无敌,在韩信眼中不过是匹夫之勇;对于项羽见人恭敬慈爱,却不能赏有功,韩信认为他是妇人之仁;对于项羽违背义帝之约,所过之处无不残灭,在韩信看来他已失天下民心,认定他的强大是暂时的。故此,他随后向刘邦提出建议: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觽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①
这是一份著名的战略蓝图,相当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当前的军事形势分析入微。整个蓝图中,韩信反复强调了一个事实:关中民心“姓”刘不“姓”项!
公元前206年春末,汉王入蜀,秋季,则举兵东出。短短的三四个光景,汉军不仅占据了关中整个地区,司马欣等人也率众归降!韩信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步:萧何的后勤工作。
进入咸阳后,萧何第一时间将秦朝所有的文献图书档案全部搜集起来,故此,《史记•萧相国世家》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翔锋注)具得秦图书也。”这是项羽阵营中不会出现的事情,即使是他的第一谋臣范增,也没有在入主关中后有相似的举动(包括言行)。听到项羽将自己封为“汉王”,置于穷山恶水的巴蜀地区后,刘邦大怒,打算攻击项羽,他的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都劝阻他。萧何为刘邦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后,建议说:“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①汉王刘邦同意,于是到巴蜀意图日后再发展。公元前206年春末,刘邦东出关中,“(萧)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②。对于后方事宜,刘邦命萧何全权负责,萧何治法令,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对于突发事件,刘邦更是许以便宜行事。君王“用人不疑”的法则,最佳“案例”就是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了。及至后来辅助太子,供应军需,甚至刘邦屡败于项羽,萧何都能够不断向前线输送士卒及军用物资,关中这个根据地被萧何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方政局的稳定,以及财源上,后勤供应上,兵源补充等方面,刘邦的确有着项羽并不存在的优势。
这时候,我们再来考察项羽离开咸阳后,山东地区发生的事情。
第一:分封诸侯“不公”,导致山东诸地大乱。他将齐国的后人田市封为胶东王,以即墨为都城。而齐将田都曾经跟从楚军救援赵国,有功封为齐王,定都临菑。但是当两人前往齐国故地接管时,遇到田荣势力的抵抗。陈胜起义时,派大将周市攻打狄城,狄城人齐国贵族田儋举众相应,自立为齐王。田儋死后,他的堂弟田荣代领其众,但是在项梁征战时期,“数负项梁”②,又不肯出兵协同楚军进击秦朝,所以项羽没有晋封他。田荣赶走田都,杀死田市,自立为齐王。其时,有彭越势力,部众万余人,田荣与彭越势力共同作战,诛杀另一个项羽任命的济北王田安。项羽派出军队前往讨伐,结果失利。与此同时,素以友情深厚闻名的——“相与为刎颈交”③——陈馀和张耳出现了裂痕,原因是张耳晋封为常山王,而陈馀仅仅为成安君——这个称号并不是项羽给的。于是,陈馀联合田荣和原赵王赵歇,结成临时的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张耳部队和楚军。
令人更为震惊的是:项羽本人也杀死了韩王韩成。不久,原燕王韩广不肯前往辽东,做那里的辽东王,新燕王臧荼击杀之,兼并了辽东地区。得知汉王东出后,项羽命郑昌为韩王,抗拒刘邦。
咸阳分封诸侯没有令天下太平,反而是战乱的开始!项羽在得到张良(这时已经再回到汉王阵营)的“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②的解释和“齐欲与赵并灭楚”②的情报后,一心讨伐齐国,无暇西顾。
第二:暗杀义帝。义帝没有反抗能力,项羽命人暗杀他不仅是多此一举,反而被刘邦日后抓到了把柄。政治上的这一个失误没有使项羽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
第三:对战败的齐王田荣的辖区进行残暴的烧杀抢掠。“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②。虽然存在一种可能,大概汉朝的史书对项羽多所贬抑吧。不过,到公元前205年的夏季,刘邦平定关中已经将近一年了,项羽都未能抽空对付这个劲敌,我们就知道他正在忙于镇压山东诸地的叛乱了。言下之意,他的后方不稳定,田荣虽死,其弟田横又卷土重来!
第四:在刘邦阵营表现为: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项羽阵营则表现为:不断的叛乱。这种对比很强烈,虽然楚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但是当韩信为刘邦提出当前的战略蓝图并付诸实施时,项羽部队就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境地。汉军的战略蓝图是这样的:汉军分成两部分,刘邦亲率一部,在荥阳与楚军主力周旋;韩信则另率部队北伐燕、代,然后东击齐国,对楚军进行战略上的迂回包抄。与此同时,刘邦命随何前往联络南方的九江王英布,令其背叛霸王。随何这个出色的外交家终于完成了刘邦的任务,英布的参战,牵制着项羽的一部分兵力。
地图显示:北方和东方,有韩信势力;南方,是英布势力;西部和中原偏西,是刘邦势力。项羽已经陷于三面包围圈里。
虽然英布最终失败投奔刘邦,但是刘邦已经争取到几个月的时间。北方的韩信出奇计,“背水一战”,击跨了赵国军队。
即使在楚汉战争的前期,项羽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且,我们还发现这一段记载:“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②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夏季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成为刘邦的致命伤。项羽强盛的兵力好像只存在于“演义者”的口中,他虽然将进犯彭城的汉军击溃,又将英布势力消灭,不过,只是在荥阳和刘邦僵持,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进入关中!相反,刘邦在楚汉战争前期还进攻过他的都城彭城!
五、结论
刘邦战胜项羽,我们考察了楚汉战争前期他们的战略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管理上等几个因素。
在战略上,沛公刘邦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兵源和粮食的根据地——川蜀及关中。萧何则是其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一谋臣。而项羽内部相当混乱,也没有哪一位重要的谋臣能够为他稳定后方。
政治思想上,刘邦不仅通过“王朝天命论”向世人证实自己是天命所归,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措施(最明显的是“约法三章”),从而树立了很高的民望;他随着与项羽的战事的开展,通过外交及必要的“政治阴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瓦解或离间敌人的内部团结。陈平和随何则是实行这一措施的代表人物。项羽阵营没有培养相应的出色的外交人才。
军事上,我们先前对韩信的记述,以及对刘邦对军队的放权、收权(见下面的分析)等有效的、成功的控制的考察,就可以得到“刘邦胜出”的必然性。项羽也有猛将龙且、钟离昧等,可是与韩信相比,只能望其项背!
组织管理上,其实就是上述几个方面的总括,“三杰”忠实而有才能,分别承担作战、行政、思想意识及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开展及最终的完成,既是消灭项羽的基础和后盾,又为开创王朝,接管政权做好了准备。
最后,我们来简单地讨论一下他们的个人气质。
刘邦的确工于心计,但是他的最后胜出得益于他对张良、萧何和韩信的绝对信任,但又处处提防自领一军的韩信。公元前205年,刘邦在成皋失利,与萧何逃往修武的韩信及张耳大营,这是刘邦最脆弱的时刻,如果韩信有异心,自立或者擒杀刘邦投降项羽,刘邦其人从此消失。所以,刘邦“自称汉使,驰入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
传奇私服如何卡倍攻
你只要买一张双倍带身上就可以了 ,然后你记准你带上去的时间。
如果是限时60分钟的话,你就等大概到59分的时候,怕不保险那就从58分钟的时候开始吧,这个时候你要把你背包里放满东西,比如说太阳水、雪霜什么的,记住一定要放满,一个格子都不能留。然后到59的时候开始一个劲的把带在你身上的双倍符往背包里扔(因为包是满的,所以扔了它又会自动带上去)所以你要不停的扔,扔的时候频率大概1秒扔一次吧。
直到系统有个红字提示:您的限时物品已到期。OK然后小退再上线,打开装备栏如果符还带在身上那就成功了,记住成了以后别把符下下来,不然又要重新卡了。
谁有关于项羽的事迹和评价?谢谢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又名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家世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阵亡,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
早期的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因此不满他,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教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点后便不肯继续学习下去。 后来项梁因为杀了人,连同项羽逃亡到吴中(今江苏南部)躲避仇人。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跟项梁一起旁观皇帝出巡,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急掩其口,从此项梁对羽另眼相看。
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到了九月,会稽太守打算反秦,找项梁商议,但项梁和项羽杀了会稽太守,自行举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守,项羽则任裨将。 后来项梁率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得到一些反秦军队的归附,兵力增至六七万人,进驻下邳。 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芈心,立他为楚王,仍号怀王,以争取楚人民心。
巨鹿之战
项梁后来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杀死,章邯其后率迁至军攻赵,大败赵军,赵王赵歇退至巨鹿(又名钜鹿)。 楚怀王自定陶之败后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并封项羽为鲁公。 宋义军到达安阳后停止前进,在当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项羽建议进兵,但宋义不接纳,项羽便杀了宋义,楚军诸将不敢反抗项羽,拥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派人禀报怀王,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进兵巨鹿,在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其他反秦诸侯军望风归附。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 秦将章邯其后率所部向项羽投降,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於是命楚军在一夜间在新安城南杀掉秦降兵二十余万人,但没有杀章邯、秦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
进入关中
项羽继续向关中进军,但沛公刘邦已经抢先一步占领秦都咸阳,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当时项羽统率四十万军队,而刘邦只得十万人。范增游说项羽铲除刘邦,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但席间没有杀他,刘邦平安离去,后世称此宴为「鸿门宴」。 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自立为王
这时有人劝说项羽留驻关中,可成就霸业,但项羽没有留在关中的打算。虽然项羽名义上是楚怀王的臣下,这时的怀王已不能约制项羽。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另自行分封天下,把一些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军将领封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亦受封为王,各有其领土。项羽又改动以前六国的王的领土和封号。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 项羽不久把义帝徙至长沙郴县,暗中命人在半途杀死他。 项羽改动六国封地的举动,令一些人不服,齐、赵等国在分封不久便发生动乱。
楚汉战争及项羽之败亡
前206年,汉王刘邦出兵占领关中,项羽因在齐地用兵,没有全力攻击刘邦。前205年,汉军会同五国诸侯军队共五十六万人攻楚,占领彭城,项羽自齐率三万精兵回救,大败汉军,汉军损失数十万人,刘邦侥幸逃脱。项羽率兵向西追击,汉军坚守荥阳,令楚军无法再向西前进。 前204年,楚军攻下荥阳,此后楚汉两军在今河南省地区成拉锯局面,然而韩信所率汉军在黄河以北地区屡胜,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 前203年,楚汉议和,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不久背约,出兵攻楚,前202年在垓下大败项羽。项羽率八百余人突围,汉军紧追不舍,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过长江,力战汉军,杀数百人后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西楚其余地方皆向汉投降,汉王在谷城以鲁公礼安葬项羽。
FC西楚霸王(丝路传奇)为什么不能对话,我按了AB两键都不行,能帮忙解诀一下吗
貌似是模拟器的问题,有的模拟器就是对话按钮无反应或者反应迟钝。我用NNNesterJ 0.23这个模拟器就都可以说话了。
项羽生平事迹概括300字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本名项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霸王别姬,自刎而死。
8年时间,项羽走过了一个时代,由民间突起,乃至灿烂辉煌,尔后又穷途末路。
扩展资料:
项羽败落的基本原因
项羽的武力实践持续了8年,过程也很简单。最初,他跟着叔父项梁,杀会稽太守,宣布反秦,然后率部救赵,大败秦军主力,成功解除巨鹿之围。紧接着,他率诸侯部队开进关中,分割天下,封16位诸侯,他自己也如愿成了西楚霸王。成功让他痴迷,也强化了他的尚武理念。
他当霸王之后,诸侯竟不听招呼,先后以难,他只好四下出击,到处救火,结果是地盘越打越小,敌人越打越多,最终成了刘邦的囊中之物。考察他的兴衰过程,不难发现,他走了极端,处处唯武,成了十足的战争机器。除了打仗,他一无所爱,拒绝政治手段,排斥所有方法。
综合地看,至少有4件大事,他处置失当,造成了严重后果。其一是:忽视自我宣传。他好像没啥主张,也不打算影响哪位,所以,从不搞什么宣传。对他来说,打仗非常简单,不需要理由,不必找什么借口。不服,就打你,而且要打得彻底。他喜欢活埋,早期,他攻占襄城,坑杀了城内所有生灵;章邯等秦将投降后,他又把20万降卒全部坑杀。
比较而言,刘邦要精得多,该人喜欢呐喊,善于炒作,让自己成了忠厚长者,把对楚战争炒成正义之举。其二是:没解决好“约定”问题。怀王曾和众将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事实是,刘邦借着便利,抢先进入关中占了咸阳,等到项羽打败章邯、赶到关中时,刘邦早弄妥了一切。
项羽很愤怒,想想灭秦行动,自己功劳最大,现在却只能看别人称王做霸,天下哪有这个道理,于是,他把“约定”弃置一旁,很快封了16位诸侯王。封王方案是他单方面的意思,比较粗糙草率,缺少政治考量。方案突破了“约定”,给作乱者提供了口实。
其三是:贸然杀了义帝,让自己陷入被动。项梁和项羽起兵之初,为扩大影响,找了楚怀王的后代来当领导,是为新怀王。该人本已流落民间,以牧羊为业。牧羊人很不简单,乘项梁战死之机,收了兵权,另选宋义为将,明里暗里打压项羽。项羽称霸之后,马上改怀王为义帝,并在迁移途中将其杀害。这是步臭棋,凸显了项羽政治的幼稚和草率。
无论如何,义帝是领袖,至少名义上如此,杀这种人,一定要时机成熟,条件充分,否则,必出乱子。刘邦正是利用这件事,做了若干文章,先是为义帝举哀,后又传檄天下,集诸侯之力合击项羽。其四是:忽略政权建设。这是他的重要败笔。当了霸王,占据9郡之地,按理,他应该做些巩固政权、改善民生的工作,起码也要有所表示。他似乎没这样想,也看不出有什么举动。
相反,人家刘邦就很到位,一入咸阳,就约法三章,就废秦暴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楚汉相争时,项羽这边,人心不附,缺钱少粮;刘邦那里,却后方稳固,兵员粮草源源不绝。熟优熟劣,一目了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评论